点击咨询 文章来源: 发表时间:2022-03-07 13:51:38
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部和颈部,也有发生于四肢和躯干,分为表浅型、深在型和混合型。由于血管瘤的发病部位、病理类型、瘤体大小不同,目前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。
高风险婴儿血管瘤的主流治疗是口服普萘洛尔。除此之外,还有口服和局部注射激素、外用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、局部注射抗肿瘤药物、局部注射硬化剂、激光治疗等方式。
对于中低风险、浅表性、增殖期的血管瘤,还是建议外用β-受体阻滞剂,最常用的是0.5%噻吗洛尔滴眼液,相关报道比较多,安全性高,目前被美国皮肤病医师协会、美国儿科医师协会推荐作为表浅局限性血管瘤的首选用药之一,另外可替代的还可以使用2%卡替洛尔滴眼液。
本篇中就家长可以自己在家处理,外用β-受体阻滞剂的方法做详细讲解。
细胞膜上都存在受体,这样才能通过神经来支配。β1受体分布在心肌,β2受体分布于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上,β3受体存在于脂肪细胞。
2008年法国学者Leaute-Labreze首次报道口服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成功治疗婴儿重症血管瘤,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。
其治疗效果,考虑和该药能收缩血管瘤周细胞,减少血流,将血管瘤颜色变浅,质地变软;或者通过抑制一些信号通路,导致血管瘤生长停止等有关。
但同时还会阻断β1和β2受体,所以在对于血管瘤有作用的同时,还需要监测对于心脏的影响。
近10年来,在选择合适的适应症基础上,外用β受体阻滞剂(就是非口服,而是滴或者涂抹到血管瘤上)已经被验证是治疗血管瘤安全有效、副作用可控的方式。
婴儿月龄在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,表浅型,厚度在3mm以下(厚度需要超声检测),没有自发性溃疡,血管瘤在增殖期。
什么样的不适合?
1) 血管瘤厚度在3mm以上,多发大于5处以上,为深在性、混合性、非增殖期、高风险的类型,这些指标可以请儿科、皮肤科和超声科医生评估。
2) 在下颌部位、眼周、口唇、鼻尖、会阴、肛周、头皮、乳房等特殊部位,或者合并其他结构异常,存在潜在毁形性损伤风险,需要皮肤科或儿科医生评估。
图片来自参考文献
3) 有β-受体阻滞剂禁忌症,比如房室传导阻滞,需要请儿科医生评估。
4) 年龄小于1个月或大于6个月的不一定还适合,可以请儿科或皮肤科医生评估。
5)特殊人群:早产儿(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婴儿),低体重儿(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g的新生儿),矫正胎龄小于等于8周,合并可能威胁生命、影响心血管系统、呼吸系统或政策血糖的并发症。
注意:这得是皮肤科医生评估后,同意这么治疗才行,不能自己买药进行。
4-6层纱布(一块无菌纱布不打开就是8层)剪到血管瘤皮损大小,用滴眼液浸润湿透到不滴水的状态,敷在瘤体表面,外面盖一层保鲜膜固定纱布和防止药液蒸发。
每次1小时,每天2次,间隔9小时以上。
湿敷的过程中避免纱布变干,大约每隔30分钟打开观察一下,必要时及时补充药物,以保证持续药物作用时间。
敷完之后,去除保鲜膜和纱布,擦干瘤体表面残留液体。
常规需要连续使用6个月以上,或使用到瘤体基本消退。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每次外敷1小时和20分钟,最终效果有统计学差异,所以还是建议要保证足够的外敷时间。